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乡村衰落沦陷了吗?(2)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 道德失范、发展失序等问题并不是乡村独有,也不是普遍现象,要辩证地看待扬弃传统乡土社会秩序中出现的撕裂 现代化的结果是美好的,但现代化

(二)

道德失范、发展失序等问题并不是乡村独有,也不是普遍现象,要辩证地看待扬弃传统乡土社会秩序中出现的撕裂

现代化的结果是美好的,但现代化的过程是不那么美好的。一个社会原有的特质与现代化的要求距离越远,其转型的阶段就越是漫长和痛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言,要在“瓦解传统”的基础上“重塑现代”,无疑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转换。

一面是乡村熟人社会的解体,城乡人口流动加剧,村庄内共同利益弱化,传统乡村治理秩序纽带断裂,另一面,新的秩序和治理方式尚未有效建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难题。当前乡村的一些地方也确实存在传统文化消亡、道德规范失序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绝非乡村所独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城市病”和“工业病”在乡村的蔓延,需要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脉络中寻找解题思路。

例如传统文化的消亡,这是转型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在乡村表现尤为明显。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传统习俗礼俗消失,有些传统节日庆祝方式发生改变,有些传统文化活动因为人口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审美取向变化难以开展,城乡同此凉热。只是城市人口密集,有着较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供选择,淡化了这种印记;而农村人口稀疏,文化活动市场狭小,加上公共文化建设相对不足,文化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缺乏,传统文化的消失就显得特别突出。

正是在这种文化活动匮乏的状况下,我们看到,一些地区农民回乡后用打麻将、打扑克的方式开展交流、联络感情、娱乐放松,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与看电视相比,还是一种集体的休闲方式、有效的社交媒介。当然,对于个别聚众赌博违法犯罪的则要严厉查处。至于年轻人痴迷玩手机看微信问题,当前农民使用智能手机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手机承担了信息服务、感情沟通、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科技改变了生活,也便利了生活。假期在家利用手机为远方的朋友送上祝福,记录乡村的闲谈轶事,偶尔来一盘“吃鸡”游戏、舒缓心情,这样的事情城乡都同样存在。

至于一些地区出现的价值观道德观迷茫错乱以至于亲人反目、失去敬畏等问题,这是旧的社会秩序被冲击、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过程中社会失范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了农村亟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更为有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拜金主义”思想的出现,并不是乡村特有的现象。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赚取金钱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异化为不顾法律和道义追求金钱,需要引起重视,加以引导和教育,违法的还要及时惩处。

所谓不破不立,扬弃传统乡土社会秩序是必然经历的撕裂过程。当前,我国乡土社会的治理结构、运行规则与社会秩序正在经历深刻的演化与重塑,维系乡土社会秩序的宗族礼法、血缘地缘、传统伦理经过转化提升,将会融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契约精神等现代理念中。这个过程并不都是轻松愉悦的,难免会出现失范和失序问题。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既不能熟视无睹,任由一些疮疤溃烂,侵蚀肌体;也不要过分夸大、人为渲染,把个体问题上升为全局问题,把正常的情况异化为本质矛盾,这不仅是对乡村的“污名”,还容易导致我们失去了坚定乡村发展的耐心和本心。

(三)

解决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弊端,要靠现代的办法,不能走纯粹返璞归真的“回头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人们有着与生俱来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的乡缘意识,对家乡的语言、文化、饮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乡土情怀已经深深烙刻在民族基因中。在乡愁情怀的滤镜下,人们看待乡村的变迁和发展,难免会走样,会失真;回望曾经故土的场景,也总会情不自禁地加以美化。

于是,不仅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令人回忆悠长,就连曾想逃离的村庄生活、曾经难以下咽的窝头干粮、曾想摆脱的农业劳作、曾经百无聊赖的时光,都变得可亲可爱起来。

可是,这难道真的是我们向往的乡村生活吗?这就应当是农村必然的面貌吗?

回头去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耕文明、乡土价值,很多人潜意识里是不认可的,甚至一度将其打上“落后”的标签。随着重中之重战略实施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农业和乡村。但这个时候,也有人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过去就是比现在好、传统就是比现代好,主张固守乡村、固守传统,倡导一种所谓“返璞归真”的生活。这是没有看到乡村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的必然变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短视、缺乏自信的表现。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网址: http://www.ncjjykjzz.cn/zonghexinwen/2022/0125/1622.html



上一篇:乡村振兴|集体收益“看得见”更“分得到”——
下一篇:河北邢台:以信谋篇 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 | 农村经济与科技编辑部| 农村经济与科技版面费 | 农村经济与科技论文发表 | 农村经济与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