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村医队伍建设探病因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村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有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现行体制政策因素。 保障乏力 村医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

村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有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现行体制政策因素。 保障乏力 村医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但村医生存压力日益加大、队伍不稳定,生活待遇低,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论当地收入多少,与其他行业的人群相比,村医生活条件都是相对较差的。青龙县曹碾乡新立村地处燕山山脉,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比较差。村医朱子亮,今年27岁,爷爷、父亲都干过“赤脚医生”,如今自己挑起村医这副担子也已经10年了,是个典型的“村医之家”。说到苦衷,他直言不讳:“我家是干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由于这里偏避,有时翻山越岭为村民看病辛苦不说,还挣不上多少钱,每年看病收入也就1万多元,在我们村,别看我们祖孙三代为医,好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家里都盖起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而我们还是30年前盖的砖瓦房,有时出去都觉得灰溜溜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许多村医是凭着自己的道德与良心,凭着与乡亲们难以割舍的情感来支撑自己继续从事这份事业的。 “希望以后能有像样的退休待遇,不然哪还有年轻人当村医?”山西省代县一位64岁的村医老马说。他认为,国家应该参照民办教师的做法转变村医身份,这关系到全国一百多万村医的切身利益。 村医的身份和待遇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靠的还是国家出台刚性的政策,从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上明确村医的身份,建立乡镇和村卫生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统一管理体制。这样给了村医一个身份认同,有志青年必然会响应号召,走进乡村卫生室。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是因我国农村还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路还很长。这是村医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待遇和身份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 补偿不够 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村医生收入不低于当地村干部的收入水平。2001年国务院五部委《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又进一步指出,每个行政村应选择一名村医作为兼职卫生防疫人员,负责健康教育、疫情监测报告和一般应急处理,对兼职的村医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地方并没有形成较好的补偿机制。有些地方干脆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乡镇卫生院,根本没有落实到村医身上,村医自然也拿不到这项补助。即使有些地方落实了,也要求村医承担起了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但兑现补偿不到位。卢龙县刘家营乡候各庄村医刘小力对记者说:“我们全村就我一个村医,这1200口人健康档案的建立、疫情普查、常见病的防治和各种报表等工作都由我负责,每天还要进行正常的看病诊疗,工作量确实比过去大多了。每年都是我家玉米种得最晚、杂草长得最多、收得最晚、产量最低,因为忙的没时间收拾。尽管如此,全年拿到手的补助还不足2500元。” 有的村医在公共卫生服务中,时常感到困惑:干也不是、不干还不是。干吧,没有多少补助,不干良心又过意不去。比如,以建立村民健康档案为例,如今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人员流动性大,建一份档案只有等过年过节村民回来才能完成,有时着急了就得电话联系,费时费力又费钱,而建成一份真实合格的健康档案耗时三四十分钟,得到的报酬却只有三到五元。如此低下的报酬,根本不足以激励村医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职能。 2011年最新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又明确规定,要根据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多渠道予以补偿。就是说,村医的补助在过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基础上,还将会获得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和新农合一般诊疗的补助。但文件实施3年多以来,大多数地区还只停留在文件部署上,3项补助仅仅落实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项,基本药物补偿费和新农合补助根本没有落实到位。 培养欠缺 从1991年开始,原国家卫生部“围绕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相继制定了两个10年规划,但村医素质低能力弱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院校源头培养机制的问题,有地方卫生机构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也有培训方法途径不够灵活的问题,还有村医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村医素质低有其历史因素。现在60岁左右的老村医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赤脚医生发展而来的。由于当时没有建立真正的从医许可制度,大多数只经过短期非系统化培训就进入了乡村医生队伍,致使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知识。 院校培养村医的机制还未形成。从院校培养医生的生成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但几乎没有一所医学院校开设定向培养扎根农村的乡村医生毕业班,也没有自愿去当村医的毕业生。这自然也就造成了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村医正规学历人员缺乏的现象。 村医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老村医参加培训的自觉性不强,不想学,不愿学,想方设法找理由逃避培训,加之工学矛盾突出,相当一部分村医怕参加培训影响医疗收入,使许多老村医素质提升难。 培训内容与实际所需相脱节。现阶段村医培训主要由县级卫生部门组织,集中在县级卫校,以获取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而在岗的村医更倾向于学到实际的多发病的诊疗技能,也有的村医对县级卫生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和平时的函授学习已经不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年轻村医想进入更高的卫生层次,高等学府或大医院临床进修,接受名医的指导。 目前村医准入标准门槛过高,也是造成结构不合理的一个原因。比如,2004年实施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要求村医最起码要达到执业助理医师的资格,否则不能开展医疗活动。记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3个县做过调查统计。青龙县有村医1085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45名,占4.1%;抚宁县有村医790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8人,占17.5%,卢龙县有村医860人,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8人,占18.4%。这就是说,目前有70%~80%甚至更多的村医因为没有职称不能上岗。另外,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必须要有正规中专以上学历才能报考,而现有村医队伍50岁以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好多都是高中或初中以下学历,根本无法参加职称考试,而现在都让他们下岗显然不现实。这是一个相对突出的现实矛盾,也是影响村医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难题。 监管松懈 乡村医生分布广,数量多,对村医医疗服务行为的教育、监督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事实上村医既没有行政编制,又没有工资待遇,乡镇政府管不着,乡镇卫生院也管不了。从属地管理来讲,属于村里管,但实际上,村级组织从来不去管,基本上是放任自流、自生自长。村医思想作风建设的加强,对医疗行为的规范都将产生一定影响。一位偏远地区乡卫生院院长告诉记者,这个乡有32个行政村,共有53名村医,也就是每年部署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时召集大家来乡里一趟,剩下时间几乎不见面,更谈不上进行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 一位距乡卫生院十几公里的村医对记者讲,由于村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上头的新要求新规定知道得非常少,行医20多年了,还没有参加过一次正儿八经的思想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由于平时教育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也造成了村医队伍道德素质的参差不齐,尤其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不规范行医、使用假药治病、小病治成大病;还有的村医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上心、被动应付、不负责任、经常出差错;有的村医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乱看病、乱收费等。 村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有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现行体制政策因素。 保障乏力 村医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但村医生存压力日益加大、队伍不稳定,生活待遇低,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论当地收入多少,与其他行业的人群相比,村医生活条件都是相对较差的。青龙县曹碾乡新立村地处燕山山脉,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比较差。村医朱子亮,今年27岁,爷爷、父亲都干过“赤脚医生”,如今自己挑起村医这副担子也已经10年了,是个典型的“村医之家”。说到苦衷,他直言不讳:“我家是干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由于这里偏避,有时翻山越岭为村民看病辛苦不说,还挣不上多少钱,每年看病收入也就1万多元,在我们村,别看我们祖孙三代为医,好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家里都盖起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而我们还是30年前盖的砖瓦房,有时出去都觉得灰溜溜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许多村医是凭着自己的道德与良心,凭着与乡亲们难以割舍的情感来支撑自己继续从事这份事业的。 “希望以后能有像样的退休待遇,不然哪还有年轻人当村医?”山西省代县一位64岁的村医老马说。他认为,国家应该参照民办教师的做法转变村医身份,这关系到全国一百多万村医的切身利益。 村医的身份和待遇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靠的还是国家出台刚性的政策,从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上明确村医的身份,建立乡镇和村卫生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统一管理体制。这样给了村医一个身份认同,有志青年必然会响应号召,走进乡村卫生室。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是因我国农村还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路还很长。这是村医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待遇和身份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 补偿不够 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村医生收入不低于当地村干部的收入水平。2001年国务院五部委《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又进一步指出,每个行政村应选择一名村医作为兼职卫生防疫人员,负责健康教育、疫情监测报告和一般应急处理,对兼职的村医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地方并没有形成较好的补偿机制。有些地方干脆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乡镇卫生院,根本没有落实到村医身上,村医自然也拿不到这项补助。即使有些地方落实了,也要求村医承担起了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但兑现补偿不到位。卢龙县刘家营乡候各庄村医刘小力对记者说:“我们全村就我一个村医,这1200口人健康档案的建立、疫情普查、常见病的防治和各种报表等工作都由我负责,每天还要进行正常的看病诊疗,工作量确实比过去大多了。每年都是我家玉米种得最晚、杂草长得最多、收得最晚、产量最低,因为忙的没时间收拾。尽管如此,全年拿到手的补助还不足2500元。” 有的村医在公共卫生服务中,时常感到困惑:干也不是、不干还不是。干吧,没有多少补助,不干良心又过意不去。比如,以建立村民健康档案为例,如今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人员流动性大,建一份档案只有等过年过节村民回来才能完成,有时着急了就得电话联系,费时费力又费钱,而建成一份真实合格的健康档案耗时三四十分钟,得到的报酬却只有三到五元。如此低下的报酬,根本不足以激励村医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职能。 2011年最新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又明确规定,要根据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多渠道予以补偿。就是说,村医的补助在过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基础上,还将会获得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和新农合一般诊疗的补助。但文件实施3年多以来,大多数地区还只停留在文件部署上,3项补助仅仅落实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项,基本药物补偿费和新农合补助根本没有落实到位。 培养欠缺 从1991年开始,原国家卫生部“围绕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相继制定了两个10年规划,但村医素质低能力弱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院校源头培养机制的问题,有地方卫生机构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也有培训方法途径不够灵活的问题,还有村医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村医素质低有其历史因素。现在60岁左右的老村医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赤脚医生发展而来的。由于当时没有建立真正的从医许可制度,大多数只经过短期非系统化培训就进入了乡村医生队伍,致使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知识。 院校培养村医的机制还未形成。从院校培养医生的生成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但几乎没有一所医学院校开设定向培养扎根农村的乡村医生毕业班,也没有自愿去当村医的毕业生。这自然也就造成了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村医正规学历人员缺乏的现象。 村医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老村医参加培训的自觉性不强,不想学,不愿学,想方设法找理由逃避培训,加之工学矛盾突出,相当一部分村医怕参加培训影响医疗收入,使许多老村医素质提升难。 培训内容与实际所需相脱节。现阶段村医培训主要由县级卫生部门组织,集中在县级卫校,以获取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而在岗的村医更倾向于学到实际的多发病的诊疗技能,也有的村医对县级卫生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和平时的函授学习已经不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年轻村医想进入更高的卫生层次,高等学府或大医院临床进修,接受名医的指导。 目前村医准入标准门槛过高,也是造成结构不合理的一个原因。比如,2004年实施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要求村医最起码要达到执业助理医师的资格,否则不能开展医疗活动。记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3个县做过调查统计。青龙县有村医1085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45名,占4.1%;抚宁县有村医790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8人,占17.5%,卢龙县有村医860人,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8人,占18.4%。这就是说,目前有70%~80%甚至更多的村医因为没有职称不能上岗。另外,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必须要有正规中专以上学历才能报考,而现有村医队伍50岁以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好多都是高中或初中以下学历,根本无法参加职称考试,而现在都让他们下岗显然不现实。这是一个相对突出的现实矛盾,也是影响村医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难题。 监管松懈 乡村医生分布广,数量多,对村医医疗服务行为的教育、监督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事实上村医既没有行政编制,又没有工资待遇,乡镇政府管不着,乡镇卫生院也管不了。从属地管理来讲,属于村里管,但实际上,村级组织从来不去管,基本上是放任自流、自生自长。村医思想作风建设的加强,对医疗行为的规范都将产生一定影响。一位偏远地区乡卫生院院长告诉记者,这个乡有32个行政村,共有53名村医,也就是每年部署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时召集大家来乡里一趟,剩下时间几乎不见面,更谈不上进行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 一位距乡卫生院十几公里的村医对记者讲,由于村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上头的新要求新规定知道得非常少,行医20多年了,还没有参加过一次正儿八经的思想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由于平时教育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也造成了村医队伍道德素质的参差不齐,尤其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不规范行医、使用假药治病、小病治成大病;还有的村医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上心、被动应付、不负责任、经常出差错;有的村医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乱看病、乱收费等。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网址: http://www.ncjjykjzz.cn/qikandaodu/2021/0508/1230.html



上一篇: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下一篇:发展家庭农场四问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 | 农村经济与科技编辑部| 农村经济与科技版面费 | 农村经济与科技论文发表 | 农村经济与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